在资金面宽松态势下,一直以来备受青睐的结构性存款开始降温,环比增长出现负值。
记者统计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发现,今年6月,中资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总额为92052.74亿元,较今年5月减少573.54亿元。其中,大行结构型存款略有反弹,但中小行的增量则为年初以来首次转负,降幅大于大行增量,进而拉动整体结构性存款负增长。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结构性存款的减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6月期间市场资金流动性较为宽松,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所减少,结构性存款供给下降;另一方面,机构关于假结构性存款的讨论一直存在,并且对监管的约束规范有预期。他们还预计,理财新规下,未来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会进一步放缓。
环比增长首现负值
彼时,资管新规刚刚落地,保本理财正逐步退出,而作为“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快速增长,5月份一度升至9.26万亿,同比增长高达53.9%。市场称这一现象为“银行加价争夺存款负债的囚徒困境”。
疯狂过后是冷静,据央行数据显示,6月,中资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总额出现小幅回落,环比下降0.62%,是今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穆迪分析师徐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6月结构性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银行间流动性的逐步改善。他称,“央行定向降准与扩大MLF(中期借贷便利)的资金投放,使得银行间流动性在6月以来得到大幅改善,市场利率中枢稳中有降,显著缓解了中小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成本压力。”
监管信贷收紧之下,“宽货币”局面显现,银行负债端压力减轻,进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性有所改变。民生证券从“存款同比增速因子贡献度”的角度分析称,结构性存款已跨过拐点,此意味着结构性存款对银行存款的贡献度较之以往有所降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机构来看,中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的表现并不相同。据悉,6月中小行结构性存款减少716.44亿元,环比下降1.19%;而大行结构型存款增加142.9亿元,环比上升0.44%。
中小银行对结构性存款较高的依赖性导致其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徐晶认为,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结构性存款作为与同业竞争变相揽储的工具,始终属于较高成本的负债工具,在市场利率下降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开始从从结构性存款转向其他更低成本的负债工具,如同业存单等。据悉,6月份中小型银行同业存单新发金额放量增长。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监管因素亦是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交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向第一财经分析,上半年,保本型理财产品受资管新规限制,结构性存款成为投资者偏好的产品,规模不断增加,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假结构性存款,即不符合结构性存款严格界定的产品。不过随着监管趋严,假结构性存款发行受到影响。
此外,记者还发现,不论是大行还是中小行,单位存款中的结构性存款皆有下降。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企业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下降,除了受监管规范结构性存款的影响外,还跟目前企业的资金面相对偏紧有关,在资金相对紧张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降低结构性存款的投放。
未来增长放缓
继7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新规后,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和收益率进一步回落。据融360不完全统计,上周(7月27日-8月2日),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共53款,较前周减少了27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9%,较前周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新规指出,银行发行表内理财产品应当按照结构性存款或其他存款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同时新规对结构性存款的发行资质、涉及的衍生品业务管理,表内核算要求以及相应的资本和拨备计提都做出明确要求。
徐晶称,此举主要是为了更加规范,而非打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业务。但同时监管加强会使那些不符合规范的,仅仅是作为高息揽储工具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受到限制。
“随着这部分结构性存款的规模逐步收缩,短期内结构性存款在银行总资金来源里的比重将继续下降,此前的高增长态势难以为继,收益方面也会更多体现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他如是说。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资管人士向记者指出,理财新规中的“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商业银行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这一点对结构性存款发行有较大冲击。他解释称,此前,一些中小银行可借助大行来发行结构性存款,但此规定一出,中小银行需申请资质,暂且不论通过与否,未来短时间内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会放缓。
此外,结构性存款的放缓给了大额存单上升空间。同样被视为银行保本理财退市后的接棒者,近期,大额存单的利率有所上升。一家城商行营业部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一些银行为了吸储,不仅提高了大额存单利率,还推出了新的花样,比如投资者可以指定非本人收息账户等。
上述资管人士也称,未来发行大额存单或金融债也许是不少银行的优先选择。大额存单利率大概率将进一步提高,在银行负债结构中占据比例可能加大。
关于结构性存款放缓对银行的影响,赵亚蕊表示,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结构性存款的优势下降后,银行会寻找其他的业务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和经营需求,倒逼银行进行转型。从需求端来看,随着结构性存款的逐步规范和增速的放缓,未来结构性存款的投资优势不断下降。同时,随着银行主动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理财产品的投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