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热线:4008-255-388      出借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金筑财富

首页 > 新闻资讯 >金筑观点 > 我们的钱去哪儿了?之银行理财篇

我们的钱去哪儿了?之银行理财篇

发布时间:2018-12-17 14:41:49 来源:金筑财富 作者:国资平台金筑财富 浏览次数:1609
摘要:银行理财在这里是指通过银行销售的理财,按产品来源分为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和银行代销其它渠道的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在这里是指通过银行销售的理财,按产品来源分为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和银行代销其它渠道的理财产品。


我们的钱去哪儿了?之银行理财篇

1、假银行理财?


举例:民生银行北京某支行100余名贵宾客户近30亿购买的“银行理财”资金不知去向,被该支行行长用于该行表外放贷。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某支行客户购买1.19亿理财产品,到期被通知“无法兑付”,产品并非银行理财,而是银行员工个人私自销售其它渠道的产品,好在后期客户本金得到退回,但未获得利息。


启示:上述案例和上期存款“飞”了的案例有些类似,本质都是银行员工欺骗客户,销售非银行产品。第一个案例性质更恶劣,相当于伪造理财产品吸收客户资金,客户最终血本无归;第二个案例情节轻一些,客户购买的是理财产品,但不是银行发行的,安全性相对于第一个高一些。如果要购买银行理财,首先产品一定要在银行系统中可以查询到,能看到银行的发行通知;其次,核对打款信息,确保收款人和发行通知上的一致;最后,自己买产品要对自己负责,不能一味将分析产品的责任甚至卡的密码都交给理财顾问,自己不管不问,最后资金发生损失了才后悔莫及。


2、银行理财巨亏?


举例:


1)2007年某客户在某外资银行购买1000万QDII产品,2011年只剩下300多万。著名人士洪晃在德意志银行购买的也是QDII产品,同样亏损严重。


2)2007年内地较多高净值人士到香港的外资银行购买“KODA”,即“累计合约股票产品”,导致巨亏,人均亏损2000万元以上。赖先生不仅亏光所有的2300万积蓄,还倒欠某外资银行200万;郝女士不仅本金8000万血本无归,还倒欠银行1个亿。


启示:这些客户当初购买外资银行的产品多是认为外资银行的管理规范,水平高,但是亏损程度却让人触目惊心。首先,我永远强调的是,不论在哪里买理财产品,一要看销售产品的机构是否正规,更要看的是产品本身,要清楚的知道所购买产品的运作机制,知道你的钱投到了哪里,知道最好的结果和最差的结果是什么。第一个例子中,QDII产品就是投资海外资产的,可以投资海外的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等,投资这些标的最好的结果是获得高额回报,最坏的结果是本金大幅损失(和投资国内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是一样的道理)。而2008年发生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资本市场一片哀鸿,多数QDII产品大幅亏损。例如QDII挂钩矿业基金,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跌,此类基金必然损失惨重。如果在2009年初买挂钩美国股市的QDII产品,到现在2018年收益应当会非常丰厚。第二个例子中,KODA是更复杂的理财产品,实际是客户与银行在交易,产品设计结构自带杠杆,在牛市中放大客户收益,在熊市中放大亏损。而2008年香港股市不断下跌,客户损失巨大,而银行收益巨大。当初购买的客户可能有两类,一类是根本不了解产品的结构,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的损失;另一类是清楚产品的风险所在,但是对市场的方向判断出了问题。媒体报道的几个亏损巨大的客户属于第一种情况。


总结:慎之又慎。全面了解产品的发行机构,确保不是“骗子”;详细了解所投产品,看资金投到哪里,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最差的结果是什么;购买前再认真看产品的合同,看是否和销售宣传的一致,如不一致应及时提出疑问,不要轻易下笔签字。  从媒体的报道上看,大部分人亏损都是不知道自己会亏损。其实,即使机构非常正规,对产品非常了解,合同什么的都没有问题,投资者仍会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发生损失的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