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热线:4008-255-388      出借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金筑财富

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节后降息、抢标难,P2P已经不是你想投就能投了?

节后降息、抢标难,P2P已经不是你想投就能投了?

发布时间:2019-02-21 11:14:06 来源:金筑财富 作者:国资平台金筑财富 浏览次数:1149
摘要:“最近我投的几个平台,又降息了。”“怎么项目老是已售罄,都看不到标。”节后,不少出借人带着春节获得的“年终奖”、“红包”,试图挑选靠谱平台投上几笔,却不由得发出了如上感慨。连笔者自己打开某熟悉的APP,都发现标的需要“抢购”。

“最近我投的几个平台,又降息了。”

“怎么项目老是已售罄,都看不到标。”


节后,不少出借人带着春节获得的“年终奖”、“红包”,试图挑选靠谱平台投上几笔,却不由得发出了如上感慨。连笔者自己打开某熟悉的APP,都发现标的需要“抢购”。


节后降息、抢标难,P2P已经不是你想投就能投了?


在流动性缺乏以及出借人减少的背景下,平台难道不应该多做活动?类比一线房地产身处经纪人的流失及成交量萎靡的大环境中,其中介佣金却诡异地大幅逆势上涨50%——一些我们“看不懂”的情形,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这篇文章,笔者将以通俗易懂的言语,结合网贷政策和当下行业形势,为各位就网贷节后现象作一浅显解读。


1、P2P平台的新赛道


P2P承担着信息中介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是“撮合”,撮合双方为出借方和借款方。P2P怎么盈利?靠的就是“撮合”这个行为,所以我们能够通过各种版本的上市P2P财报,在盈利指标下看到“服务费”这个大项。


众所周知,借款方(资产端)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也就是我们通常在项目中看到的“个人贷”或者“企业贷”。


而从资金端角度,开启“出借”动作的对象又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TO C和TO B。TO C(To Customer)的含义,指的是P2P平台为借款人和“散户”出借人撮合。平时我们在投资人交流群、在投资交流论坛遇到的朋友,都属于“散户”范畴。而TO B(ToBusiness),指的是P2P平台为借款人和“机构”出借人撮合。这些机构包括银行、信托等。


根据新流财经在去年9月对7家P2P头部平台资金来源的分析整理,主力机构还是在城商行,7家平台均有;其次是信托,共有3家;最后则有一些零星的互联网银行、四大行等等。


今年1月,175号文、1号文在媒体渠道公开后引发市场关注。为何175号文件强调存量规模和投资人数的双降?可以从文件原文中寻找到答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底线”。


显而易见,这个“群体”,指代的为TO C的这部分资金而非TO B,因为TO B方式相对成熟,用书面语言来说叫做“持牌机构”,一些经由TO B方式再吸收的资金,拥有合格投资人制度,与“群体性事件”是无缘的。


从监管合规角度来说,TO B的方式是易于管理且存在较小风险的,由此得到了监管的鼓励,我们可以从175号文原文中看出:“积极引导部分机构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等。”


为争取合规,一些P2P平台也正在积极寻求机构资金,在笔者撰文的2月19日晚上,某头部平台官宣:“通过引入更多机构资金合作方,平台目前的业务模式已更加多元化,通过撮合机构资金合作方促成的借款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已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20.4%增至1月的35.1%”。


2、头部平台“挑选”出借人


虽然175号文提倡和鼓励“积极引导转型”,但P2P平台真能说转就转?情况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除去监管因素,持续、稳定的机构资金其实是P2P平台梦寐以求的。何以见得?主要是因为机构第一资金量大,管理起来比一个一个的散户更为省心,第二机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从过往上市P2P的财报中观察到“获客成本”这一项,获取新客出借人通常需要付出上百乃至近千元的代价。另外还有一点,能够跟靠谱的持牌机构合作,对平台自身的声誉提升亦是一种利好。


一厢情愿成不了事,资金大佬们对即将投出去的“真金白银”必定有着周全的考量。P2P给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通常会高于资金大佬们在其他项目上所获得的,否则也不会成为他们的考虑对象。但风险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从对接结果看到:


机构资金的大头依然是城商行——这其实跟银行存管的双向选择颇为类似,在与P2P平台的合作中或许会有四大行、股份制银行的零星身影,但绝不会成为主力队伍,主力依然是业务模式亟待拓展的中小银行。从出借人角度做一个简单类比:投资野鸡平台的理由必然是因为比头部平台收益率更高,因为存在“风险溢价”。


笔者为上面几段内容总结如下:为了合规,有实力的平台会越来越多的对接TO B资金。在平台资产端获客能力不变的前提下,资金端方面,TO B的资金占比越多,意味着TO C的资金占比越少。


既然TO C资金减少,那么从项目的资金量方面,P2P平台没必要主动对散户们放量——有量的时候优先给到B端,这会导致出借人在平台界面看到的标的变少。没错,并不是因为没有借款人了,而是平台主动缩量:无论是出于对接机构资金的需求还是双降需求。再者就是降息。


或者有的平台干脆提升起投金额。考虑这样一个金额为20万的个人借款项目:如果起投100元,这个项目最多可对接2000个出借人;起投1000元则是200个,1万呢?则会减少至20个。提升起投金额,对于减少散户出借人数量和出借笔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跟双降中控制出借人数的思路颇为一致。


一些老P2P出借人,在过去看到什么“大众理财”,什么“普惠金融”,动辄100元甚至更低的起投门槛早已成为历史。现在1000元投资额成为主流“标配”,起投万元也开始逐步扩大,至于提现?在银行存管的作用下,提现1元也成为了历史——这点钱还不够一笔提现手续费。


3、成本角度看待网贷和降息


笔者从两方面谈一谈成本问题,一是交易成本,二是监管成本。


继续拿房地产做例子,在房地产交易中,买卖双方可以选择房产中介,通过中介签约并完成交易,之后向中介支付交易佣金。如果买卖双方熟悉网签、过户等流程,完全可以绕过中介,自行“手拉手”完成交易,节省的就是交易成本。


TO B的资金对于合规来说是一种理想形式,但其实从出借人角度不一定完全有利。设想一下,某投资人投资了某信托产品,底层是P2P——P2P给到信托12%的收益率,信托再给到他8%的收益率,但如果直接投资P2P,他可以直接获得12%的收益率。明明面临的底层风险相同,但由于多了一道信托,4%就此作为交易成本损耗消失殆尽。


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思路再来看待一下P2P网贷中的履约险。经常会有出借人提问,某些头部平台为什么迟迟不上履约险?对接保险,机构需要缴纳费用,给到出借人的年化收益率也就相应缺乏竞争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拥有履约险的标的一般年化都很低,是由于保险环节带来的交易成本所致。而监管提倡的“去刚兑”,其实就是减少的这种交易成本,因而平台给到的显性年化,在无逾期的状态下普遍较高。


再来说说监管成本。


比如先前财大气粗的支付行业,各种低费率、优惠一个接着一个。在央行下达铁令“断直连”、“集中缴存备付金”后,支付机构靠着备付金“吃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行业转型、费率上升逐渐成为支付机构主流,这即是监管导致的成本上升。


回到网贷行业,归属于监管成本的部分当属银行存管。为了防止平台卷款跑路,银行存管机制由此诞生,此后又产生了“白名单”。尽管存管并非万能,但在问题平台的回款中确实起到了相当作用。君不见近期媒体报道的预付卡问题,教育、健身、餐饮连锁包括共享单车跑路成风,成型的资金管理机制至今尚未形成。


笔者认为,两种成本的存在,都是使得网贷相较早前进行降息的重要因素。但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保留监管成本——这是使得行业趋向规范、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尽可能减少交易成本。


所以,某些极端论点认为P2P应当全部转成TO B,晓典是持反对观点的。一来这种转型根本不现实,二来链条的增加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对于出借人,尤其是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出借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4、互联网寒冬仍在持续


P2P降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双降”带来的业务缩量。量没了,营收没那么多了,能给到出借人的部分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笔者观察了一下,“双降”较好的头部平台,基本都经过了一轮大规模裁员。2018年下半年一来,互联网行业裁员屡见报端,你方唱罢我登场,最近的头条又变成了人人车和京东。


这一轮寒冬,也许会比过往来得更为漫长。平台需要控制规模,积极寻求机构资金,保持合规步伐的同时尝试转型;而TO C资金当下没有太多的投资渠道,在平台缩量手段面前,其投资门槛必然显得水涨船高。


笔者认为,2019年,P2P网贷出借人的隐性门槛将伴随着行业的洗牌而变相提升:这个群体拥有较多资金,能够接受较低的年化收益率,同时拥有较好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会因为行业的持续清退而产生较大的心态波动。


“合格出借人”的洗牌期,或将就此来临。(网贷之家专栏/南宫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