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热线:4008-255-388      出借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金筑财富

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盘点2018年新金融行业8个发展趋势

盘点2018年新金融行业8个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8-01-02 14:04:45 来源:金筑财富 作者:洪偌馨 浏览次数:2722
摘要:如果说去年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今年的行业前景则显得混沌不明。相较于去年初,今年的新金融行业充满了变数与未知,监管政策、市场环境、行业格局都在经历新的变化与重塑。

在经历种种变故之后,新的一年,新金融行业亟待重振与突围。


如果说去年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今年的行业前景则显得混沌不明。相较于去年初,今年的新金融行业充满了变数与未知,监管政策、市场环境、行业格局都在经历新的变化与重塑。而身处其中的新金融企业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耐力。


随着监管政策收紧、套利空间收窄,既有的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规模收缩、盈利下滑、坏账反弹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而相比巨头们,行业的阶级固化也让中小型公司的突围变得异常艰难。


然而,新金融行业也并非第一次面临收紧的监管环境与激烈的行业竞争,重要的是对于新机会和新风口的探索已经开始,新金融行业留给创业公司的机会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新金融巨头也将迎来改变市场格局的机遇,谁能把握好趋势,谁就将在下一程行业“追逐赛”中取得先机。


1. 基础设施 逐步完善


继网联之后,“信联”也在2017年底亮相。


尽管“信联”还未正式命名和上线,但各种筹备工作已然展开。据了解,这个信息共享平台将由互联网金融协会与首批获得个人征信试点资格的8家机构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 10 亿元,其中,互金协会持股比例占 36%。


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信用信息的整合与使用,这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新金融行业规范与发展的关键一环。提升风险定价的效率和能力、打击“多头借贷”乱象、防范数据垄断和隐私泄露等问题等都亟待征信体系的完善。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协会早已开始对接和整合会员的数据信息,据了解,这个平台也将成为“信联”设立的基础。在数据即一切的未来,“信联”的价值不言而喻。基础设施的完善会让一些套利空间收窄,当然,也会孕育一些新的机会。


2. 监管环境 日益趋严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监管政策的影响还将在新的一年持续发酵。


垂直于行业内,关于P2P、现金贷等政策对于新金融行业的影响将随着整改大限的临近而愈发明朗。转型、退出、“出海”,亦或是别的结果,2018年将会看到更多的企业做出选择。


放眼于大环境,强监管的风暴席卷整个金融行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大资管新规的出台、整治金融“混业”乱象、打破刚兑和去杠杆的大势......才是对新金融行业更深远的影响。


过去几年,新金融行业的发展,大都跟整体金融市场加杠杆和资管大发展息息相关。去年底,监管对于现金贷业务“去杠杆”的严厉姿态已经释放了非常明确的信号。而今年,如果真的打破刚兑,不知还有多少新金融机构会深陷泥潭。毕竟,与持牌机构相比,这些机构的抗压能力要弱的多。去年底,陆金所代销大同证券资管产品违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前者所承受的舆论和市场压力远大于真正的责任方。


3. 备案落定 行业洗牌


久拖未决的P2P备案终于临近,馨金融从多方获悉,今年一季度左右,多地都将出台备案的细则和名单。


作为新金融行业发展最早、数量最多的细分领域之一,P2P的兴与衰都颇具代表意义。备案制的意义跟发放牌照并无二致,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通过备案的机构仅是极少数。


还有更为严酷的现实是,受监管收紧、规模受限等因素影响,那些能够走过“独木桥”的P2P平台盈利情况也令人堪忧。


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19日,至少有127家P2P网贷平台披露了2016年经审计的利润表数据。其中,仅66家平台盈利,净利润率中位数为11.54%,整体行业利润率较低。可以预见的是,2018年,来自监管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会让越来越多的P2P平台被迫出局。


4. 资本市场 待拾信心


去年,新金融行业迎来了上市的小高峰,至少有8家企业在美国或香港完成了IPO。


但从目前来看,该领域的企业在上市后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截止2017年12月31日,去年上市的8家企业中,6家的股价仍低于发行价。其中,跌幅最大的趣店,目前的价格已经较上市当日跌去了超过60%。


这其中有监管政策收紧的因素,尤其,去年末关于现金贷和互联网小贷的一系列新规对于这几家上市企业的业务都是沉重一击。另外,这也是对过去几年行业资本狂热“去泡沫”的结果。


“基本在二级市场投进这个领域的基金都亏了不少。”一位投资人无奈的表示,这种情况也是极为罕见。这样的情况,对于后面排队上市的企业,以及该领域企业在一级市场的估值也都有不小的影响。已上市企业今年的表现,以及资本市场对于新金融行业的价值重估都存有悬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变数之一。


5. 巨头入场 格局生变


在回顾里我提到了“阶级固化”,坐拥流量、牌照、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行业巨头的优势愈发显著。而从去年来看,一大批流量巨头都在积极跨界展开金融业务。从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到饿了么、猎豹、暴风等等。


去年反复提到一个观点:在重归牌照监管的趋势下,未来再难以出现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这样的新金融巨头。金融会成为标准化的产品,如血液般贯穿于很多的业务和场景当中,滴滴在金融业务上的尝试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未来,但凡有流量、有数据的公司都会切入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不再是一家公司的专营业务,它逐渐成为很多公司标配的增值服务,一种内嵌的产品,它会与这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场景深度融合。


这种趋势将在2018年愈发明显,而这些巨头的跨界亦会让新金融的格局产生新的变化。


6. 线下场景 价值回归


随着线上场景争夺的白热化,线上流量成本的持续高企,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线下市场。尤其,在新零售概念的推动之下,以及移动支付的推广普及,线下场景的价值正在回归。


过去一年,苏宁、大润发、欧尚、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等等一大批线下场景先后获得了互联网巨头真金白银的“加持”。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在线下出行、零售等领域的移动支付之争愈发激烈。


线下场景获取的是流量、用户、数据的入口,也是与线上市场联动构筑企业“护城河”的重要筹码。这一点之于新金融企业也是同样的,纯粹依靠线上场景和市场难以建立足够稳固的优势。而随着线下新场景和流量的挖掘,新金融会否延伸出新的机会,值得关注。


7. AI商用 资本竞逐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力之一,人工智能已经逐步从科技研发走向行业应用,它的商业化发展正在让越来越多的行业产生变革。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人工智能相关的融资近200起,互联网巨头、产业资本、顶级风投悉数入场、加大布局。寒武纪、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AI企业,融资规模皆达数亿美元。具有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特点金融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有这天然的结合优势,而过去一两年里,一些应用和产品当中已经开始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和技术,例如,客服、投顾、风控等等。


人工智能在提升金融效率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成效颇为显著,但未来,随着技术应用层次的加深,AI对于金融服务和产品形态的变革更值得期待。


8. 传统业务 新的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新巨头的加入、新场景的融合....这都让一些传统的金融业务有了焕发新生机的机会,而这一趋势将在2018年愈发明显。例如,作为一个普及率极高、受众面极广的细分行业,保险一直是新金融领域的一只“潜力股”。以众安保险上市为标志,保险科技、互联网保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下半年,BAT中的腾讯、百度也都先后摘得保险中介牌照,加入战局。一些新技术在定价、核保、理赔等保险环节中的应用,以及新场景与保险的融合....这都让互联网保险(或者保险科技)在新一年的发展备受期待。


再比如,去年,几大互联网汽车交易平台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从融资规模到交易规模,比拼激烈。而汽车金融也成为了它们激战的重要筹码。以已经上市的易鑫为例,金融在其收入中的占比超过70%。


从数据来看,相比国外市场80%左右的市场渗透率,国内汽车金融的渗透率还较低,汽车新零售(包括交易、金融、后市场等)的发展也将给汽车金融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新动力。还有类似情况的供应链金融,过去供应链大都基于传统产业、核心企业,但随着新经济的崛起,一大批具有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供应链环节的企业开始涌现,与之相匹配的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也亟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