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源于一次闲来无事的午间“话聊”。
A君,非本地土著。目前在本地有自住房小三室一套,在房价高涨前入手(他买时房价6000多一平,目前市价1万5+),自带学区。每月还贷2千+。夫妇俩均为上班族,花钱较节省,偶尔听他吐槽媳妇买好几千的化妆品,目前家庭资产配置女儿购买教育金保险,按他提供的数据irr算法月收益6%。其他人的保险是否配置未告知;自己长期买入股票,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今年入手主动型医药基金一只,盈利状态,及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财产管理模式夫妻各管各的。夫妻工资年薪大概20万。
B君,本地土著。房地产投资眼光独到。他看过的楼盘确实很有投资价值。原有两套投资房,但其中一套因为备案问题拖至一年多无果,只好退房。目前一套已有当初购入的6千多涨到了1万5+,在A君家附近,不同小区,自带学区。每月还贷2千+。为女儿配置华夏福**,自己今年购买了重疾,媳妇的保险是丈母娘买的(很早就开始配置,一直由丈母娘支付),因为财政大权在媳妇那,所以基本以银行理财产品+部分陆*所投资为主。没娃之前家庭最大的开销估计就是媳妇外出旅游(一年1/6时间在旅游),有娃之后就是娃了。夫妻工资年薪27万左右。
C女,非本地土著。目前本地购入两套房。自住一套万科两房,目前价值由原来的8千多一平上涨为1万6+,月供2800。另一套今年购入的学区房,150平三房,250万,因是第二套房所以首付四成(卖掉老家一套房子,外加父母赞助及自身积攒),月供8000多。自住房C女月供,学区房由其先生月供。家庭财政管理模式各管各。没有保险配置。主要理财方式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股票里的钱亏了一万了,这个月入手一只混合基金,目前亏损。消费观念,人生需尽欢,各种买买买。夫妻工资年薪46万左右(先生在魔都就职)。
LZ,非本地土著。目前自住房小三室一套,投资小户学区房一套。自住房月供5000+先生出,学区房1200月供我出。自住房在本地大幅涨价前购买,市价由当初1万1上涨至现在2万6。学区房由当初6千+上涨至目前1万3。家庭保险目前涵盖先生寿险/重疾/意外/医疗,我哆啦A保+意外险+公司补充医疗,娃意外险+重疾;财政管理模式各管各的。我跟先生的资产配置方式比较接近,P2P/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均有配置,他比我多了个股票(目前公公帮他打理,略亏)。基金他以混合基金单笔买入为主,我以指基定投为主。消费观念很相近,性价比为王!不该买的坚决不买,坚持货比三家,尽量多的薅羊毛。目前工资年薪30万。
总结一下,我们的房地产配置都绕不开学区房这一条,保险非要找共通点的话就是因为孩子才开始买保险。A君与C女购买股票及基金有点跟风情况,前期没有学习,凭感觉入手。可能我算他们中的奇葩,平时工作比他们忙20%,还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理财,一直就觉得我活的不够随性,在物质上太委屈自己。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自己觉得舒适,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