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热线:4008-255-388      出借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金筑财富

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

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

发布时间:2018-12-12 11:18:45 来源:金筑财富 作者:国资平台金筑财富 浏览次数:1825
摘要: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十九 大报告后推动“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首年。这一年,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不同经济体之间差异扩大,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步性降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金融脆弱性有所上升。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十九 大报告后推动“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首年。这一年,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不同经济体之间差异扩大,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步性降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金融脆弱性有所上升。


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

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加大。因此,宏观金融政策由上半年的去杠杆、严监管转变为下半年的稳杠杆,货币政策稳健,但由上半年的偏紧转向偏松,四次定向降准后市场利率总体呈下行趋势。“一委一行两 会+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新型金融监管框架构建,银行业运行稳健。


金融形势的变化


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但下行压力上升。2018年,去杠杆、治乱象取得一系列成绩,这使得货币政策趋紧的必要性不再那么强烈,而国际贸易摩擦、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则需要偏松些的货币政策,为此国内实施了稳健偏松、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


年内四次定向降准,定向置换MLF,支持小微、债转股、民企等,并通过公开市场、MLF等操作维持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利率方面,仅3月跟进美联储加息上抬公开市场操作利率5BP,此后两次均按兵不动。不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旧面临阻碍,宽货币迟迟未向宽信用传导。另外,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分化也带来了人民币贬值压力。


整个2018年,人民币汇率出现先升后贬,双向波动增大的走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央行与大型投资机构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人民币汇率波动越来越凸显全球主流储备货币的特征。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约5.8%,尽管高于欧元(3.5%)、英镑(3.8%)等储备货币,但低于澳元等其他发达国家货币,甚至远远低于阿根廷比索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这意味着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波动正趋于接近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应当说,这同样为未来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持续保持均衡平稳与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展望2019年,通胀总体在3%左右的温和水平,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制约。不过随着贸易摩擦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的重要性也上升,央行有必要继续实施稳健偏宽松、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去杠杆、防风险及国际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等,都给宽松限定了空间。


总体而言,明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空间,MLF、PSL等工具仍可小幅增长;利率方面,存贷款基准利率取决于经济增长形势,存在降息可能,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将在降成本与稳汇率之间相机抉择。由于国内外货币政策分化,汇率与外汇储备均存在突破关口的可能,但不应对此过于关注。


监管政策相应调整


2017年以来,为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原银监会组织开展了“三三四十”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及现场检查。整个2017年,银行业都处于一种较为严格的监管环境之下。2018年上半年,监管的各项政策和执行力度并未减弱,仍延续了2017年严监管的态势。


2018年5月14日,新组建的银保监会召开深化整治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乱象工作推进会议,会上提出,“银行业保险业风险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多变性和关联性的特点,一些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各级各部门在思想认识、落实整改等方面还不够统一和深入,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进入2018年三季度,“治乱象”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部分金融领域的风险积聚。比如,多家P2P出现了兑付问题,股市大幅下跌致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触及强制平仓线,信用债市场及非标产品的违约增多。


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监管政策也适时进行了调整,最为明显的就是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实。从资管新规的出台,到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指导意见中允许“理财可以投资非标”、延长过渡期;再到理财新规的落地,允许理财通过公募基金投资股市;以及最新的理财子公司产品可以直投股市等规定,可谓是逐步放松。


到了2018年四季度,民企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针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面临的融资问题和困难,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民企的融资支持力度,提高民企授信考核权重,建立对民企贷款的尽职免责制度,让银行员工对民企贷款真正做到“敢贷、能贷、愿贷”。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地,也意味着对民企贷款的部分监管政策将松绑。后续不排除会有降准、MPA考核系数调整、民企贷款专项融资产品等支持政策出台。


监管架构调整与资管新规出台


2018年随着机构改革的落定,新型金融监管框架已经落定,即“一委一行****+地方金融监管局”:


中央层面,成立****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下称金融委),金融委不仅承担一行****之间的沟通协调职能,也将承担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沟通协调职能;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形成一行****的局面。


从运作机制来看,金融委将定期召开全体会议、不定期召开有专题会议。


地方层面,组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同时加挂金融办的牌子(有的地方还提出该局承担全省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与一行****形成错位监管和补充。


改革后,省级地方金融监管督理局成为****直属机构,由此带来三重改变:从原来的社会服务机构上升为具有国家管理权限的部门,级别统一为正厅级;直属事业单位资金是半自筹半拨款,直属机构则由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更有保障;人员编制增加。


根据多地机构改革方案,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会监管“7+4”类机构。具体来说,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7类金融机构,以及辖区内的投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众筹机构、地方各类交易所。但P2P网贷平台监管尚待明确。


在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下,相比其他机构,商业银行由于较为严格的监管要求以及渠道多等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依然处于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同业资金投向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由于交易结构复杂、信息不透明等原因,突破了市场准入、投资范围、资本约束、杠杆限制、投资者适当性等监管要求,极易引发跨行业、跨市场风险,未来仍是整治的对象,其规模会被持续压缩,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可能会下降。在去杠杆、强监管的背景下,银行资产增速将保持低位。不过,银行间将会产生分化,以传统借贷业务为主、负债端稳定、资本充裕的银行,其业绩依然会保持稳定。但是,前期业务激进、依靠同业扩张的中小银行可能面临较大压力。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出台,对资管的发展明确了方向。随后,资管新规的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总体来看,资管新规明确禁止资金池运作,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久期管理和提高信披水平,提出净值管理,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核心是要求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信贷业务。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资管产品规模将大概率下降。金融市场有序优化,增量资金有序进入。


但是,在刚兑打破过程中,预计部分低风险偏好资金将回流银行表内,现金管理类产品将受益,存款市场将出现结构性分化。股票市场受到禁止分级和相关资产统计限制影响,部分高风险偏好的杠杆资金可能退出,理财资金整体上向低风险偏好转移,可能整体上有利于选择业绩较好、分红较高的蓝筹股。从这个角度看,权益市场有望获得长期利好。此外,非标退出的部分资金预计将流入债券市场,推动债市收益率中枢下行。


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应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中的通道类业务将大幅下降,各类非标资产将受到严格限制;资金池业务全面禁止;公募分级基金将退出市场;银行委外资金将大比例下降。